青年论坛 | 陈晓宇:文旅融合视角下寺庙旅游的爆火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3-04-26 09:57:00
文旅融合视角下寺庙旅游的爆火与发展


文 | 陈晓宇


寺庙正在成为当代年轻人的旅游目的地。据携程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寺庙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310%,2月以来预订门票的人群中,90 后、00后占比接近50%。而根据巨量算数统计数据,1月至3月抖音平台以“寺庙”为关键词的搜索指数为1300万,同比增长437.5%,其中18-30岁的年轻人占比达45%。在客流方面,3月北京雍和宫每日客流量至少在4万人次;南京鸡鸣寺3月周末日均客流量约2.5万人;而杭州灵隐寺1月至3月免票开放,双休日客流都在7万人次以上。



寺庙旅游何以爆火
寺庙旅游的爆火并非偶然,早在2017年“佛系青年”成为网络流行词,虽然与佛教文化相去甚远,但彰显了互联网时代青年的心理状态与行为特征。2022年,电子木鱼、电子烧香在年轻人中走红,年轻人通过简单的敲击屏幕实现“功德+1”。而如今,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放开,年轻人再也不满足于线上的敲击,他们纷纷走进寺庙,亲身参与烧香礼佛的仪式,沉浸式体验寺庙的晨钟暮鼓、庄严宁静。可以说,寺庙旅游的爆火实际上是寺庙与年轻人的“双向奔赴”,既有寺庙的吸引、营销手段的推动等外在因素,也有年轻人排解压力、社会交往等内部因素。
1. 寺庙的吸引力
寺庙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据统计,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中,宗教景点共计270余处,占总数20%以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寺院占据了约四分之一。寺庙大多依山而建,“深山藏古寺”,比如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环境清幽、景色宜人。再者,寺庙作为独特宗教建筑,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既彰显了古典建筑之美,又完整保存了各个朝代的历史文物 ,成为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寺庙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于一体,让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历史文化之美,获得审美享受。
2.多元化营销手段的推动力
寺庙对年轻人的吸引还有赖于多样化的营销手段的推动,寺庙不仅开发丰富多彩的文创产品和各类法物,诸如南京鸡鸣寺的小柿子香包、杭州灵隐寺的十八籽手串、法喜寺的脱单福袋等,极具创意又蕴含寺庙文化内涵,精准对接年轻人需求,刺激了年轻人的消费。此外,寺庙还推出咖啡、茶饮等,并赋予其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比如杭州永福寺的“慈杯”咖啡,美式名为“涤烦”。

3.年轻人排解压力的需要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内卷化”日益严重,当代青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住房、婚恋压力。以就业为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7月16-24岁城镇青年人失业率高达19.9%。而且近两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均超1000万。即便完成就业之后,“996”的工作机制、升职等又会带来新一轮的压力。无尽的压力给年轻人带来焦虑和不安,让其陷入精神内耗之中。于是,年轻人将寺庙作为精神乌托邦,短暂逃离现实世界的压力与琐碎,在寺庙所构筑的空间中或烧香拜佛、或静坐冥想、或抄写经文、或听梵呗唱诵,释放心理压力,缓解焦虑情绪,获得心灵的慰藉。
4.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
互联网时代下,社交媒体成为年轻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年轻人在线下参与寺庙旅游,又在微博、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讨论、分享关于寺庙旅游的经验与感受,小红书上关于寺庙旅游的笔记高达31万篇。除此之外,年轻人也在参与寺庙旅游规则的改写,比如带身份证开光,因卧佛谐音“offer”所以去北京卧佛寺祈求一份好工作,这些年轻人语境下的新的规则在社交媒体上流传开来。线下寺庙旅游的火爆为线上寺庙旅游的热度奠定了基础,同时又作为一种“社交货币”,满足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的分享欲,成为年轻人个性化自我表达方式,维系着年轻人的社会交往,实现年轻人的群体身份认同。




寺庙旅游爆火的隐忧


寺庙旅游的爆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境况和心理需求,在年轻人参与寺庙旅游的过程中,宗教意义逐渐消解,亚文化内涵不断突显。但在此过程中,也有一些潜在的风险。
从年轻人的角度来说,寺庙旅游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短暂寻求内心的安宁、缓解生活的压力与焦虑,但仍要警惕以上香、拜佛为主的寺庙旅游的慢性危害。寺庙旅游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年轻人的焦虑心态,但拥挤的寺庙到底能给年轻人带来多少精神上的慰藉还未可知;而且当年轻人沉迷其中,片面相信烧香、拜佛的作用,高价购买各类法物,这会导致其沉浸在寺庙构建的虚拟世界中,逃避现实难题,丧失自我内驱力,甚至出现主流价值观念的迷失。当寺庙旅游降温之后,年轻人又该如何纾解压力、调节情绪、面对现实世界的难题呢?


从寺庙的角度来说,一方面激增的游客影响正常宗教活动秩序,对寺庙规矩、礼仪一知半解的年轻人一窝蜂地涌进寺庙,不仅给寺庙管理带来压力,降低游客体验感和旅游质量,而且影响寺庙僧众的正常修行和信众的正常朝拜。另一方面过度商业化不断消解寺庙的神圣性。寺庙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发展出门票、香火、供奉牌位、文创产品、餐饮、短视频流量变现等多样化的寺庙经济形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维持寺庙的正常运营、满足僧众的日常开支需求,但部分寺庙以营利为目的,盲目拓展商业版图,文创商品同质化倾向严重,让原本清净神圣的佛门净地成为庸俗的商业场所,既不利于寺庙文化的传播也有害于寺庙的长远发展。
另外,还存在一些营销乱象损害寺庙的庄严形象。寺庙旅游的爆火也给了唯利是图之人可乘之机,比如寺庙周围不乏一些人打着寺庙旗号、假冒僧尼之名从事算命、看相等迷信活动;“佛媛”运用“礼佛”“抄经”等佛教元素进行摆拍,营造人设,其目的只为收割流量、获取财富;还有一些人从事法物代请,一个手串加价五十到一百元不等,甚至每天在寺庙门口直播,在线接单采购。这些利用寺庙资源谋取商业利益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寺庙的庄严形象,还涉嫌违反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




推动寺庙旅游可持续发展


1.理性看待寺庙旅游
一方面尊重年轻人寺庙旅游的选择,正视年轻人的精神需求,既允许他们通过寺庙旅游疏解压力,也要引导其正确对待未来,既要鼓励年轻人积极奋斗,也要为年轻人解决实际困难,为其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年轻人也应保持理性,既不因为社交媒体的信息跟风寺庙旅游,也不因为寺庙的形式而盲目寻找宗教信仰,要尊重寺庙文化,共同维护寺庙的环境与秩序。
2.加强规划与管理
寺庙要在政府宗教部门的领导下做好规划与管理工作,将寺庙的建设与景区管理结合起来,既要维持正常宗教活动秩序,保持寺庙的严肃性、神圣性,又要遵守党和国家宗教政策及法律法规,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做好管理工作,规范商业行为。既要保护寺庙及其周边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遗迹,也要以现代科技赋能寺庙管理,促进寺庙在管理方式、文物保护、游客体验等方面的转型升级。
3.探索寺庙旅游的更多可能
寺庙旅游的爆火既反映了旅游业的强势复苏之态,也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要加强寺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整合区域寺庙文化资源,探索寺庙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更多可能,比如佛教圣地牛首山举办2023南京国际文学艺术节,举办诗歌朗诵会、摄影艺术展等;不断挖掘寺庙旅游产品与服务的文化内涵,注重游客的参与和体验,开辟短期研修、民俗文化游、亲子研学游、实景互动剧本杀等文化旅游体验新形式。




作者简介:陈晓宇,女,江苏南京人,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实习员。

咨询电话:025-84699068 |  地址:南京市秦淮区中山南路89号江苏文化大厦8楼
版权所有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版权申明 | 苏ICP备13059485号-1 | 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7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