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论坛 | 宋婷:为短视频加一层雅俗共赏的艺术滤镜

发布时间:2021-08-25 14:49:00

  短视频作为目前最受欢迎的网络内容传播方式,已经深入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论是快手里随处可闻的“老铁给个双击”,还是抖音里一首接一首的洗脑神曲,都以一种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火爆全网,受到大批网友的追捧和模仿。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9.27亿,占网民整体的93.7%。同时,根据2019年《中国电视剧(网络剧)产业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短视频用户使用时长首次超过长视频。毫不夸张的说,“刷短视频”已经成为很多人上网冲浪的头号选择。

  “短平快”的短视频精准对接了当代人渴望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娱乐的趋势,但在“个性化推荐”技术的加持下,短视频平台通过算法来了解用户需求,从而源源不断地向其推荐更多可能感兴趣的视频。于是,就有了“抖音5分钟,人间2小时”的说法,“刷短视频上瘾”已然成为了低头族的又一“疑难杂症”。

  究竟是何种魔力,能让亿万网友沉迷于短视频无法自拔?不可否认的是,其中确实涌现了一大批既有娱乐性又不失正能量的优质作品, 但更多的还是一些没有营养的“三俗”段子。这些段子以夸张的表演、捏造的剧情、洗脑的画风为原料,以获取关注和流量为最终目标,产出的往往都是“垃圾食品”,虽然可以打发时间、填补空虚,却不能让人真正获得心灵上的成长与满足。

  针对短视频内容存在抄袭、数据造假、庸俗低俗媚俗等乱象,国家有关部门采取了诸如约谈、批评、清查、发文等一系列措施来进行整改,用法律手段清除短视频生长中的一些毒瘤,为混乱的短视频行业送去一股清风。同时各大短视频平台也纷纷发力进行整顿,通过优化机器算法和加强人工审核两方面下手,对平台内短视频进行细致筛查,并且上线“青少年模式”,对未成年人进行保护和约束。但想要使短视频真正朝着阳光健康的方向生长,光靠政府部门监管和平台自身筛查等外部强制性手段,终究也只能是隔靴搔痒,违规短视频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用户主观意识与审美导向的偏差,在于短视频与艺术之间的内涵错位。

  用户的主观意识和审美导向决定了其选择观看的短视频种类,引导着短视频创造者创作方向。每一位用户都应有生活的主人公意识,在面对良莠不齐的短视频时,可以有意识的去选择正能量的,有思想内涵的,同时主动拒绝低俗短视频,上报反馈违规信息。通过自身每一次“美”的选择,一点点的改变整个短视频行业的生态。

  短视频和艺术之间的内涵错位,在于人们对短视频“短平快”特质的刻板印象和艺术所指代的高雅形式之间的巨大差距。但艺术不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诞生于皇室高堂的宫廷乐是艺术,扎根于市井田间的民歌小调也是艺术。不同的是艺术的形式,相同的是都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并有着丰富正确的思想内涵。短视频虽然以轻松娱乐的快餐式文化被广大群众所接受,但其作为网络文艺的一种形式,也是文化艺术中的一条分支,想要真正且长久地扎根于人民的沃土,必须以大众喜爱的、有价值的艺术审美为指导,既不可“高居庙堂之上”,也不宜“深处江湖之远”,更不能为了捡流量的芝麻,而丢了艺术的西瓜。应善用短视频这一活泼的艺术载体,用艺术审美价值检验内容,为短视频加上一层雅俗共赏的艺术滤镜。

  在优质内容这块土地上深耕的创作者,或通过短视频记录自己真实而温馨的日常生活,或分享自己游历名山大川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示自己的独门妙招、拿手技艺,亦或是传承一门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是之前在抖音上大火的杭州非遗、博物馆牵手抖音等短视频都是加上了艺术滤镜所创造出的深受用户喜爱的短视频。

  在算法和流量大行其道的今天,技术仿佛已经变得无所不能,但能抓住人心的将永远是艺术。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导演,但我们在导演自己的生活时,绝不应该是为了博眼球、引流量而胡编乱造、剑走偏锋,应该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书写剧本,以正确健康的价值观执掌镜头,以雅俗共赏的艺术审美为滤镜,记录下真正美好的生活。


作者简介:宋婷,女,汉族,江苏徐州人,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实习员。

咨询电话:025-84699068 |  地址:南京市秦淮区中山南路89号江苏文化大厦8楼
版权所有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版权申明 | 苏ICP备13059485号-1 | 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7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