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论坛 | 董水荣:书法的行为主义——现代主义书法的探索
新的文字传播方式改变了书法的属性,手写汉字不再是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这一基点的转变,使当代书法发生了许多方向性的变化。“创”就是开创前人没有的行为,“新”就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现代主义书法只是借用汉字做各种观念与行为的创举,这种创举未必是有意义、有用途的。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接受看起来荒唐的各种书法实验,它们就在那里。我们应抱着包容的心态,来看待当代书法真正多元化的局面。
作为一个内容庞杂、影响广泛的文化运动,现代主义书法将西方现代主义直接移植到书法创作中,做大胆的艺术实验,通过颓废、荒诞、紊乱、碎片化、局部化、表面化、符号化等,解构着传统书法。西方现代主义影响下的当代书法“形式主义”观念,有着三个显著特征:个人主义、新奇的形式、改造传统。当然,西方现代形式主义遭受的挑战远非一套传统的形式体系,现代形式主义所包含的全部美学预设无不受到动摇。因此,无论赞同还是否定,书法乃至整个意识形态领域无不受到冲击。
现代主义书法观念兴起的背景
很多人认为中国现代主义书法,源于日本“少字派”墨象的启发,通过文字形态再创作,把书法变成凸显视觉冲击力的美术图像,从而获得与形象相关的一种想象空间。其实,现代主义书法远比日本“少字派”有更丰富的背景支撑。在西方德里达、杰佛里·哈特曼、罗朗·巴特、特里林、米勒、保罗·德曼等人的现代文艺理论影响下,人们对书法观念的理解发生了裂变。原本书法艺术的表达以个体精神与审美的呈现为属性,探索形式、构成、技术、图式、符号、语言对书写表达的意义,这是我们对书法艺术的主流理解。现代主义理论发现,在实际中,艺术语言的感性与理性存在着差异,也就是艺术语言也好,形式也好,符号也好,能指与所指存在很多差异。所以对艺术品的理解存在着众多分歧。既然对艺术的理解存在感性和理性的差异,那么进入语言的差异体系,以此来展开解构活动,就无法求得统一的认识与体验。
这里存在能指与所指的对立,能指与所指是客观对应关系的吻合程度。感性与理性的对立,是个体的接受系统与接受视野的对立。形式语言无不陷入对立的矛盾之中。我们一直惯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光对待事物、对待艺术、对待书法,总喜欢追寻事物的本质。现代主义理念下的书法,是把书法传统的文化意义、个体情怀表达的艺术意义有意淡化,是各种自我感觉的观念实验。在他们眼里,书法没有本质的意义。
书法现代主义理念认为,现有的书法语言、形式和审美都有局限。现代主义力图在现有的价值意义之外,建立“观念的”“场景的”“行为的”“装置的”表达,重新规划现代书法的认知方式,立足不同于传统意义沉积的感性与理性范畴,以此来建立新的艺术认知方式。现代主义书法的手段、方式也常常突破常规,通过书法相关的资源做各种实验。
现代主义书法创作的方式
创作工具的改变:用超大的笔或者拖把,写超大的字;头发或身体的其他某个部位被用于书写;用剪纸、拼贴等各种形式做书法实验,以求获得新鲜的观看效果。
创作场所的改变:在残垣断壁或广场上书写,在各种即将拆迁的墙上创作,这些书写无关乎审美,无关乎技术,无关乎书法精神,而是带有浓重行为主义色彩的现代书法。让书写在某种特殊的情境下,有一种精神的反应,这种精神的反应不是通过书法本身的语言指向获得,而是通过外在环境刺激所致。
书写载体的改变:书写载体从原来的宣纸绢帛,扩展到人体、玻璃、竹子等等,如在人体上用小楷写《心经》,在竹子上用大草写《逍遥游》……改变了书法特有的载体,书写变得不再纯粹。特定的载体有特定的氛围指向,我们不会在人体上认真细看小楷《心经》是否笔画精到、结构精准,我们也不会在透明的玻璃上追究草法正确与否,也不在意竹子上是否漏掉了句子。
创作图像化:不可否认,日本书家手岛右卿的作品《崩坏》开启了书法现代主义的思潮。“少字派”通过个别文字的组合及墨象、形态,表现某种形象与感受,这种方式经过二三十年的积累,也有了自己的表现形式与技巧手法。其一,文字的组合空间有强大的感染力;其二,字义与形式之间有很多想象空间。这些视觉形态打开了与传统书法完全不同的感受模式。在墨象与形态之外,也有书法家力图通过传统线条感受模式,通过线条的中国化表情来传递意蕴,比如“雄浑、萧疏、淡逸、肃穆怎样用笔,懂得意象下的用笔感觉,才能真正懂得中国传统艺术审美根深处的关捩”(白砥语)。可见,在现代书法的视觉形态方面,学界可以做些探索。
带有行为艺术的观念表达:很多现代主义的书法创作,注重的不是作品呈现于纸面,而是整个创作的行为过程。如跟随音乐节奏舞蹈,边写边叫,对于书写作品质量则没有要求。现代主义书法注重艺术家行为过程的意义,是具有表演性特征的艺术形态。
现代主义书法的特征
现代主义有意识地消解传统深厚的人文精神与审美积累,在观念的表达中也淡化了个体情感的表达,更多是一种即时的观念表达,呈现单一的理念或表面的图像力量,与传统立足于书法与人的精神、风度的内在关系不同。由此,观念表达不是主体审美的表达,也不是一般形式美,而常常以“丑”的形态出现,刺激某种场景、空间的想象。
无历史积淀的文化意义,无语言符号的对应关系,难以进入书法语言完整的系统。常常放大局部符号,重复,碎片,组合,强化某种特殊、新奇的感觉。文字只是一种实验的资源,带有图像的视觉指向。现代主义切断了历史深厚的人文意义维度,也意味着任何建构对于他人来讲都是虚无的景象呈现。形式感对应不了内心的图景,人们的审美理想随之崩溃,精神信念就显得荒凉。这也是现代书法备受批评的原因。但是,我们没有权力去干涉现代主义书法用自己的观念,对自己存在境遇作探察。有时,某些现代主义的书法作品的确能够引起我们内心的悸动,引发我们对某些观念的反思,让我们重新对现代书法作出新的判断。在多元化的发展格局之下,中国现代书法作者是否也能够做一些实验与探索,去叩问书法的现代境遇呢?
现代书法主义带有很强的实验色彩,很多的实验未必一定有意义,但充满了新奇与乐趣。实验多了,现代主义书法的疆域也一定会得到扩展。它的存在不断挑战着我们对书法认识的底线,也预示着新的可能。现代主义书法的形式建构、实验的特质和虚无的意义,让其成为一种存在,成为被关注的存在,也注定了这种存在的孤独。
对现代主义书法的反思
如果进一步细化西方形式主义观念在书法中的体现,还可以分解为现代书法主义、构成主义、空间主义和图式主义。显而易见,这是一个欧洲版的现代艺术进程,从民族文化内部精神中萌生、变化、发展,并且博大的中国传统不可能恰如其分地被塞到某一个“主义”之内。当然我们也必须认清,随着西方思潮与传统文化的交融,近现代书法的民族精神、思维已不存在所谓纯正的血统。那些自认为很民族、很传统的民粹主义,其实是在用中西方思想交融后的眼光在传统中汲取、学习。在文学与艺术界,可以看到许多文艺理论家按照西方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定义归类唐诗宋词、“修剪”明清小说,力图用传统文学证明西方文艺理论的普适性。也有极少数理论作者对于“主义”与中国传统书法的距离漠不关心。在他们看来,传统与现代等于东方与西方,用全盘西化来否定传统,例如叫嚣取消“文字”,道听途说西方文化界的动静并牵强附会。
当西方的艺术理论大面积地侵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时,很多文化学者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殖民方式——文化殖民、思想殖民。从文化影响的后果来讲,确实有这种危险。但不可否认,西方文化理念对现代科技影响下的生活方式与思想的深入分析研究,有着相当精确的阐释,存在其合理性。当下我们谈文化自信,就是重拾民族文化中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一部分,以此对抗西方的文化殖民。很显然,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会以不同的方式遭遇现代性、发展现代性。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的历史语境形成本土的模式。
当然,我们没有理由漠视与否认,一百年来西方的现代性思想理念从各个层面深刻地介入了中国的意识形态,影响了我们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视影响的存在,抵制和对抗只能是一种文化姿态。因此,对于书法批评家来说,欧洲的各种“主义”并非无效的概念。我们谈到将中国文化推向国际,到底应该用什么方式?是将经过西方文艺理论洗礼后的书法形态推向国际,还是将原生态的传统书法推向国际?西方的现代主义历史远未结束,东方新传统已经提前到达;西方现代文化的能量方兴未艾,东方新传统主义已开始启动。这种图景远远超出了西方文化的单向演变。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我们应该开始察觉特殊的本土历史。尽管存在众多相似的现代成分,但是这里的现代性具有独一无二的结构,这也是理论家将现代主义、新传统主义引入书法史时的一个必要的认识前提。
作者简介:董水荣(叶屋山人),1974年9月生于福建长汀,现就职于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中国文艺评论协会会员、中国书协会员。发表书画理论文章200多篇,100多万字。出版有《视野与对话——当代书法批评品质的构想》《回望经典——经典书法二十四品》《当代书法维度》。其中,《当代书法维度》一书入选第七届“兰亭奖”。
- 热门推荐
- “淮腔藏珍 岁月留档——艺术档案中的淮剧春秋”专题档案展隆重开幕
2025-10-21 16:03:00
- 2024年度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单位决算公开
2025-09-05 14:52:00
-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公开招聘工作人员面试通知
2025-08-12 10:00:00
- 文卫携手 健康“艺”夏——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与南京市中心医院开展支部 共建活动
2025-07-29 16:28:00
- 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举办“艺术档案数字化与开发利用座谈会”
2025-07-17 14:03:00
- 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举办“文艺评论与新大众文艺研讨会”
2025-07-12 15:4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