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论坛 | 付宛灵:新时期红色题材文艺作品模式转变——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例
20世纪50年代以来,红色文化已经是我国文艺创作的重要题材。历经70多年的深耕细作,红色题材文艺作品在内容、风格、展现形式等方面都变得更加多元化,尤其是新时期的主旋律文艺作品,更是多渠道、多角度地丰富、扩展了红色题材表现的可能性。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改编自1958年王苹导演的同名电影,在2018年12月问世之初便引起轰动,随后各地巡演更是一票难求。2019年6月,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荣获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六届文华奖,同年8月又获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可谓近年主旋律创作的现象级作品。本文试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例,探讨新时期红色题材文艺作品模式的转变。
一、更鲜明的时代特色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他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红色题材本身便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随着时代发展,社会的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改变,时代精神也有了新的解读,这在文艺作品中也得以展现。随着新时期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对于红色题材的理解更加深入,社会与观众更需要符合时代精神、契合时代审美需求的主旋律创作。
由于时代影响,一些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难免对主旋律题材存在刻板印象,想取得良好的口碑,新时期的红色题材文艺作品必须具有更鲜明的时代特色,突破固有的陈旧形象。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红色题材文艺作品往往囿于传统英雄叙事模式,塑造出了一批家喻户晓的“高、大、全”英雄形象。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红色题材文艺作品开始逐渐摆脱传统的叙事模式。21世纪以来,红色题材文艺创作积极转型,找寻与当代观众对话的创作题材,更具人文情怀,美学风格更为成熟和多元。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自1958年问世以来曾被多次改编,也都取得过较好的口碑。珠玉在前,如何在新时代讲好主旋律故事,如何能够呈现出新意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抓住了原版故事中的两大重要元素——“上海”和“谍战”,并针对这两个元素深入挖掘,进行了类型化、艺术化的探索。
一是“上海”,上海是我国最具风情、最具魔力的都市之一,“魔都”两个字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上海在大众心目中的印象。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所描绘的上海有充满市井气的弄堂里巷,也有明媚轻快的摩登都市,还有危机四伏的子夜梦回。最能代表上海的《渔光曲》、旗袍被搬上舞台;旗袍店的太太小姐、报社的记者,形形色色的人构成了近代诗化的上海风情卷,营造出上海弄堂的婉约风韵和解放前上海的时代新风,既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要,又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红色题材带来的刻板印象。二是“谍战”,相比较于其他题材,舞剧表现谍战这样复杂的题材很有难度,主创采取多网并铺的复线叙事,节奏快、细节多,加之使用了大量的蒙太奇手法,使谍战题材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除舞蹈、舞台的精致外,复杂的叙事场景为观剧人带来了类似于观看侦探悬疑类型作品的审美享受,观众每一次观看表演都能够观察到新的细节,这也为观众带来了新的体验。
二、更细腻的情感表达
一部分红色题材作品在抒情部分表现得较为直白、生硬,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会自然抗拒,自动完成了“祛魅”的过程,转而投向更具有人文关怀、更贴近生活的其他题材作品。与之相对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用细腻温暖的笔触完成了一个主动“祛魅”到“赋魅”的过程,将厚重的历史叙事、炙热的红色情感细腻化并浪漫化,让作品可观可感。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摒弃了以往部分脱离了生活的英雄形象,对英雄进行了“祛魅”。全剧用大量的日常片段讲述了李侠与兰芬如何在这充满烟火气的上海相知相遇,场景最后党徽与“囍”字相映,向观众展现了一个关于生活、关于爱的故事。在这种温情感染下,观众与男女主角的情绪渐渐交织,十二年的泪水、温情、惊险都伴随着时空转换一一流淌,最后在唯美的双人舞中倾泄而出,男女主角的理想信念与普世情感相融合,让观众与之达到共情。同时,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用舞蹈将故事更加浪漫化、细腻化,也对应完成了一个“赋魅”的过程。小裁缝的高光时刻,是这样一个年轻的生命在最灿烂的年华牺牲,革命的理想奋斗精神瞬间被点燃、升华。没有口号式的语言和规训式的发言,但其中的悲壮与热烈却扑面而来,舞剧在观众接受、感动的瞬间完成了这个“赋魅”的过程,传递出“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构建了主旋律的现代内涵。
三、更个性的舞台表现
舞剧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表达手段的舞台艺术,全程没有对话,以人物的舞蹈语言完成叙事,这样的艺术特征使舞剧在表达人物内心情感时直接热烈,但难以向观众传递复杂的故事信息,一直被认为弱于叙事而长于抒情。一些古代题材或民族史诗题材舞剧可以通过瑰丽的场面与奇幻的想象展现历史的宏大与个体的生命力,以符号化的书写弱化叙事环节。而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近代谍战题材则恰恰相反,节奏快、人物多、情节复杂、细节多变,如何在舞台上完美呈现是全剧的难点。传统的红色题材文艺创作更倾向于平铺直叙、自然平实的表达方式,以故事表达为主,加之早期影音技术还不够成熟,表现手法较为单一,但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等新时期的红色题材文艺创作中,表现手法更为多元化、个性化。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最为突出的是它非线性叙事的表现方式,运用了大量的蒙太奇手法,切割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原有的叙事逻辑打乱,中间穿插了大量的倒叙、插叙,将多个时空的场景拼接在一起,层层推进,多线并举,颇具电影质感。李侠探裁缝店与兰芬试黄包车两个场景的拼接是同时间不同空间的横向叙事,同时裁缝店一侧还在上演着纵向的时空重叠,将紧张的气氛渲染到顶点。李侠与兰芬的相知相遇的时光拼接又是另一种纵向叙事,夫妻二人相知相遇的点点滴滴同时在舞台上展现出来,将舞台分割为多个部分,不同时间的回忆同时在舞台上呈现,而这又是电影所不能够的了。
除此之外,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还善用特定意象营造叙事氛围。如李侠戴的“红围巾”,既在叙事上完成了道具功能,又作为革命的象征反复出现;再如全剧有多处场景用“雨”作为贯穿的塑造元素,渲染出紧张的追捕气氛;再如音乐《渔光曲》作为背景时代的代表性音乐,是特殊的文化符号,也是浪漫与现实交织的上海之曲。
作者简介:付宛灵,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助理馆员。
- 热门推荐
- “淮腔藏珍 岁月留档——艺术档案中的淮剧春秋”专题档案展隆重开幕
2025-10-21 16:03:00
- 2024年度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单位决算公开
2025-09-05 14:52:00
-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公开招聘工作人员面试通知
2025-08-12 10:00:00
- 文卫携手 健康“艺”夏——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与南京市中心医院开展支部 共建活动
2025-07-29 16:28:00
- 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举办“艺术档案数字化与开发利用座谈会”
2025-07-17 14:03:00
- 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举办“文艺评论与新大众文艺研讨会”
2025-07-12 15:4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