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论坛 | 宋婷:“林黛玉发疯文学”网络走红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22-11-28 17:33:00

一、解构“林黛玉发疯文学”

研究“林黛玉发疯文学”首先要认识“发疯文学”。早在“发疯文学”这一名词诞生前,网络上已经流行过众多以“发疯”为特色的流行语,知名度较高的有“咆哮体”“琼瑶体”“小时代体”。网络上对“发疯文学”的定义是“快乐又实用的文体”,最初是某位网友在豆瓣小组发了一段以“我不发疯我说什么”起头的文字,常指用一段没有逻辑、令人抓狂的疯言疯语让对方感受到自己强烈的情绪。“发疯文学”本身并不会输出太多有意义的内容,但其自由的文字、无序的逻辑和强烈的情感特别适合表达情绪,能够帮助使用者得到心理的舒缓。


“林黛玉发疯文学”由“发疯文学”衍生而来,泛指模仿《红楼梦》中林黛玉说话风格的一种互联网话术,属于“仿拟”修辞,是一种“说话”或者说“造句”方式。其语言温柔中透着戏谑,嘲讽中带点癫狂,自带一分可怜两分柔弱三分讥诮四分气恼的气质,大部分改编自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里林黛玉的经典语录,在互联网语境下可以用来委婉地发表意见,体面地抒发不满。原本逻辑混乱、语言粗鄙的“发疯文学”,经过林黛玉化之后,文学性和实用性都有了明显提升,并且自带林妹妹怼人时的才情和娇嗔,更加适用于当下各种社交场合。一时间“林黛玉发疯文学”迅速走红网络,成为互联网“梗文化”的又一次狂欢。


二、“林黛玉发疯文学”网络走红的原因及价值

(一)认可林黛玉人物形象,打造互联网立体化人格

近年来,“林黛玉”这一文化符号在网络上拥有广泛的受众,尤其是有关“林黛玉怼人”的话题和作品频频出现在各大平台,网友不仅把林黛玉称为“林怼怼”,还将其视为“自我意识觉醒第一人”。最近备受关注的“林黛玉发疯文学”正是网友在捕捉和总结林黛玉个性特点的基础上所创作出的“梗”,一旦离开了林黛玉的艺术形象,这些语句便会显得十分蹩脚,但有了林黛玉的加持后,反而给这些“疯言疯语”增添了些许“文化感”。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每个人都会在不同场合展现出不同的形象,如同戴上了不同的面具,而人格就是所有面具的总和。“林黛玉发疯文学”就是网友利用林黛玉的人物形象为自己打造了一个人格面具,用来帮助自己塑造完整立体的形象,这种行为并非出于对文学经典人物的恶搞、打趣,恰恰源于网友对于林黛玉形象的共鸣和喜爱,并且有助于快速拉近社交距离,强化群体的标识性和认同感。

(二)适应各类社交场景,满足情绪表达的现实需求

在当下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部分年轻人不仅要面对学历、工作以及生活上的压力,常常还会遇到人际交往方面的难题。但为了避免社交中的尴尬,很多年轻人心里有话但不敢直说,只能默默憋气,独自承受压力和情绪。“林黛玉发疯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网友们创造的一种高情商社交话语,他们结合当下年轻人在学历内卷、职场失意、人际交往倦怠等方面的心态,对《红楼梦》里林黛玉的语句进行现代化、生活化的解读和修改,并灵活运用于各类社交场景中。比如当朋友许久没有回消息时,可以用“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这般敷衍”,当吐槽工作压力大,可以用“横竖就拿那么一点工资,还要24小时使唤人了”……使用者表示这种“阴阳怪气”的说话方式既抒发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情绪,又营造了松弛风趣的社交氛围。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不善于表达内心情感,人情社会又使大家不愿用直白的话语与人争论。“林黛玉发疯文学”相对而言代表了一种非正式的语境,人们在这种环境中可以尽情放松,通过模仿林黛玉半娇嗔半怼人的语气将自己的情感宣泄出来,不仅可以将尴尬的对话转变为趣味性互动,也可以给高压力快节奏的生活带来心理舒缓,很好地满足了网友的情感需求。

(三)自带可变现流量,激发自媒体从业者的创作热情

在“无梗不欢”的互联网世界,“XX文学”几乎每次兴起都会形成裂变式传播效应,掀起网络狂欢。在微博,话题#林黛玉发疯文学#和#林黛玉发疯文学为什么火了#的阅读次数分别达1.3亿和1.6亿,讨论次数分别为5.6万和1.4万,在抖音,#林黛玉阴阳怪气经典语录##林黛玉式说话##林黛玉语气模仿#等相关话题频频登上热门。“林黛玉发疯文学”仿佛掌握了流量密码,只要那些关键词出现,就会被网友点击浏览。面对如此巨大的流量和热度,普通网友尚且争相模仿,自媒体从业者更是很难无动于衷。于是,一时间以“林黛玉发疯文学”为主题,结合原著和影视作品的素材进行短视频形式的二次创作在网络上遍地生花,如将林黛玉怼人的名场面剪成合集对网友进行教学,用林黛玉发疯文学来和父母、老师或男朋友对话等等,相关领域的自媒体创作者也因此获得可观的流量和关注,并有机会实现商业变现。


三、对“林黛玉发疯文学”网络走红现象的思考

“林黛玉发疯文学”走红后,“林黛玉体会毁掉红楼梦吗”这一话题引发了大量网友讨论。有人并不觉得这种新的“文学创作”是对书中人物的打趣,反而认为是因为喜欢而产生的一种共鸣;有人则认为这种行为不尊重经典文学人物,担心会因此误导没有看过《红楼梦》的人对林黛玉产生误会和偏见,是对经典的误读;还有人认为这种网络流行语不仅会消耗大众对《红楼梦》的喜爱,还会影响人们正常的语言表达,造成“网络失语症”……网友的担心虽不无道理,但说“林黛玉发疯文学”会毁掉《红楼梦》却着实小题大做了。

从使用者的角度看,“玩梗”更多地是享受其带来的愉悦感和互动感,是属于他们自我情感的另类表达,他们不仅没有想要恶搞经典的意思,相反更多的是对经典人物的认同。作为互联网语境下的一种文化现象,“林黛玉发疯文学”利弊共存,一方面应该有充足的文化自信和娱乐精神,对“梗文化”多一点包容和理解;另一方面,应理性运用这一话术,分清“戏说”和“胡说”的区别,划清网络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界限,给予经典作品和汉语文化足够的尊重和敬畏。

从经典文学的角度看,“林黛玉发疯文学”的走红不失为其融入年轻人的一个契机。知名红学专家夏晓宁说过:“文学经典能流传百年的,都没有那么脆弱。”经典只有被传播得更广,才会收获更多人的关注,进而吸引更多的人去阅读原著、爱上原著。与其将经典束之高阁,不如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仿写、创作,反而能够降低原著的距离感。与《红楼梦》相比,《三国演义》被网友“玩梗”的次数要更多,就拿诸葛亮这一人物来说,前有“诸葛村夫”,后有“卧龙凤雏”,虽然曾多次“被玩坏”,但人们并没有将这些网络梗带入原著中去,反而有更多的人因此对诸葛亮和《三国演义》产生兴趣,愿意去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和阅读。


“林黛玉发疯文学”的走红虽然带来了极大的流量,但对于文化的传承和革新来说,显然没有实际意义,当模仿的热度退去后,“林黛玉发疯文学”的价值也就烟消云散了。如何借助网络热梗的流量来传播经典文学作品等优秀传统文化,将短暂的流量转化为持久的热爱,需要相关机构的持续发力。第一,引导正能量。“玩梗”可以但要适度,不能违背文化审美趣味,不能丑化优秀传统文化,谨防低俗、庸俗等负面色彩,尤其主流媒体要扛起意见领袖的大旗,树立正确的舆论风向。第二,增强传播力。密切关注社交媒体中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复制行为,把握裂变传播的节点,通过议程设置主动介入网络热梗的传播过程,提供更多经典文学作品的优质信息,安排可供网友进一步讨论、传播的议题。第三,学会“蹭热度”。相关领域的机构和专家要善于“跟风”,比如与网友一起参与二创,针对热点话题制作短视频;与网友针对热门话题进行互动,通过具有“网感”的形式推动经典文学融入年轻人群体等等,将网友的注意力从“文学梗”转移到经典文学上来,用热点文化现象为经典文学作品引流。



作者简介:宋婷,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网络文艺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咨询电话:025-84699068 |  地址:南京市秦淮区中山南路89号江苏文化大厦8楼
版权所有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版权申明 | 苏ICP备13059485号-1 | 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7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