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论坛 | 第八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剧评

发布时间:2021-10-04 14:57:00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评论的重要指示精神,提升全院的文艺评论水平,更好地建设文艺评论阵地,本院特组织青年科研人员赴苏州观摩本届昆剧艺术节部分参演剧目,并展开剧目研讨和评论。

《红拂记》

  《红拂记》讲述了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隋末,乱世。李靖入杨素府献策,红拂女张出尘被其学识气度所折服,在得知杨素欲除不能为其所控的李靖时,红拂女夜奔至李靖处,救其脱险。而后,又慧眼结识虬髯客,三人义结金兰,欲建功立业。但历经太原见闻,潼关之战后,他们意识到李世民,是真正具有治世之才的人,于是,为了世间早日得以安宁,红拂劝说虬髯客,与李世民合作。

栾开印

  9月24日,永嘉昆剧团创排的昆剧《红拂记》在第八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如期上演,在其剧情简介中有这样的一段介绍:

  昆剧《红拂记》通过改编明清杂剧《红拂记》,用现代人的视角和审美取向,以昆剧古老剧种细腻传神的表现手法,通过剧情发展脉络的重新梳理与取舍,以及人物心理和精神层面的深入刻画,彰显隋末唐初三位豪杰红拂、李靖、虬髯客三个不同个性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充满正能量价值取向。

  在整个观剧过程中,我就在思考和寻找该剧是如何体现介绍中所说的“现代人的视角和审美取向”的?在我看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昆剧《红拂女》将原有的故事主线进行了重塑,既保留了原作的主要脉络,又建立了具有新意的故事架构。通过与张凤翼所作的《红拂女》进行比较不难得知,该剧将故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简化,删减了徐德言和乐昌公主破镜重圆的故事,也将原作中占据1/4篇幅的“李靖出征高丽”进行了大大的压缩。这样做使该剧在有限的演出时间和舞台空间中,将故事主线梳理得更加简洁、明确和完整,降低了观众的接受难度。与此同时,也使得剧中人物更为突出,尤其是强化了对红拂女多重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出其眼界不俗、识见超人、机警沉着的性格特征。

二是昆剧《红拂记》将原有的主题立意进行了升华,凸显了契合当下的时代价值。昆剧版本与杂剧版本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增加了杨妈妈和杨四的故事线,虽然他们的戏份不多,甚至杨四连一句台词都没有,但二人家却是该剧相当重要的一笔。这一线索的第一个作用是通过小人物的命运推动了主要人物的转变,使剧情在延续和发展上更为顺理成章;第二个作用更为重要,就是将该剧的主题升华到“为天下人得天下”的立意上,应和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时代价值,这一点也是该剧“现代视角和审美取向”最为重要的体现。

以上两点是否说明昆剧《红拂记》完成了自我标榜的“现代人的视角和审美取向”的目标任务呢?对此,我心中是存在疑虑的。因为,新编剧目的现代审美意识最重要特征应该是从宏大叙事转向对个体生命的观照,力求揭橥历史事件背后,人的各种存在状态及其体验。可以看出昆剧《红拂记》往这一方向作了一定的努力,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在红拂女和虬髯客面临人生抉择的时,该剧并没有呈现出他们内心巨大的波澜,使得人物角色缺少了一定的鲜活度和真实性。李靖则在该剧中彻底沦为了被动的“工具人”,其原有的人物光芒完全被遮蔽了,弱化了稳定的人物关系架构。至于该剧的舞美设计、长时段的打斗场景、方言和现代语言的使用等舞台呈现手法,并没有太多新意可言,是没有太多建树和值得称道的地方的,甚至还存在为了讨好观众而讨好观众的嫌疑。


浣纱记•春秋吴越

  昆剧《浣纱记·春秋吴越》是根据中国明代传奇作品《吴越春秋》而改编的昆曲剧目,原名《吴越春秋》。故事梗概为:春秋时越王勾践战败被俘,于姑苏吴宫外养马,以尝粪取得吴王夫差的信任得返会稽后,卧薪尝胆,又用范蠡、文种献美女之谋,以声色之娱迷惑夫差。以重金贿赂吴臣伯嚭,离间吴王与伍子胥的君臣关系。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兴越 。
付宛灵
  四百多年前,梁辰鱼著《浣纱记》,以《吴越春秋》为蓝本,在吴越争霸的宏大历史故事中,将范蠡与西施的爱情作为重要的叙事线索,以情叙史,以情抒怀,第一次让水磨调登上舞台,开昆剧之先河。
浙江京昆艺术中心(昆剧团)创编的《浣纱记·吴越春秋》则将视角转回吴越之争,叙事重心重新回到这段历史的两位关键人物: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以两位君王的博弈为主线,舍弃了范蠡与西施的叙事线,重点塑造了从“卧薪尝胆”到勾践江夜有感誓弃“鸟尽弓藏、兔死狗烹”,重回“卧薪尝胆”的历史故事,用几次时间跳跃贯穿整个吴越之变,视野广阔,气势恢宏。
昆剧《浣纱记·吴越春秋》着重塑造了勾践、夫差两位君王,并增加了一位全新的女性角色——勾践夫人雅瑜,勾践忍辱负重又兼赋君主的多疑、压抑;夫差豪迈大气、刚愎自用;夫人雅瑜聪慧刚烈,具有蒲苇般的坚韧意志,三位角色塑造均较为突出,人物形象饱满真实、可观可感、富有魅力。其他人物如伍子胥、范蠡、文种等,虽着笔不多,但其人物形象塑造均有一定突破,带有一定立体度:忠如伍子胥,却也狂妄自大;智如范蠡,更具有超然洒脱的处世之道;谋如文种,却疏于探查人情世故,人物形象与情节安排设计合理。
昆剧《浣纱记·吴越春秋》人物塑造饱满,剧情富有张力,导演编排颇具功力,具有历史厚重之美感。惜于舞台设计略显单调,布景几乎没有调换,若能对舞台布景进行一定的调整变化,舞台呈现定然更加饱满。全剧结构设计完整,但囿于时间篇幅限制,勾践最后将“卧薪尝胆”与“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结合起来进行点题的部分节奏较快,篇幅不长,有戛然而止之感,略显弱势。同时,部分台词细节还可进一步雕琢,如:“负重前行”“初心”“大大的不仁”等用词过于现代,与全剧古朴厚重的风格不符。但瑕不掩瑜,本剧虽然以《浣纱记》命名,但全篇并未出现西施的角色,而是以全新的视角书写出了更为厚重悲壮的吴越之变,在昆剧舞台上能看到如此具有家国情怀、面目一新的《浣纱记·吴越春秋》,依旧是本次观剧最大的惊喜。

宋婷

  昆剧《浣纱记·春秋吴越》是一部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历史剧目。从思想性上看,该剧在剧情设置上具备大情怀,既有历史的真实,也有当代的温度。它跳脱了梁辰鱼传奇剧本《浣纱记》的爱情模式,选择人们熟知的“卧薪尝胆”作为故事内核,再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展示了越王勾践从君王到阶下囚再到重登王位这中间所经历的心理变化。剧中的《受辱放归》《卧薪尝胆》《吴歌越甲》《钱江东去》四场戏层层推进、跌宕起伏,具有激烈的戏剧冲突,如《大江东去》中越王勾践在战胜吴王夫差后,很快就众叛亲离,两人的命运开始轮回,但剧情最后又通过使勾践与夫差的灵魂相遇,唤起了勾践的初心,让他最终摈弃“兔死狗烹”,重拾“卧薪尝胆”。这一结局的设计体现了对历史故事的现代性思考,在带给观众心灵震撼的同时,引导人们深入思考家国兴衰的历史规律,探究人性的复杂。

  从艺术性上看,其一,该剧演员与剧中人物的形象气质十分贴近,主演们对于人物内心、情绪的把握较为精准。如鲍晨饰演的勾践前期忍辱负重、憋闷恐惧,中期敏感多疑、暴躁易怒,后期重振故国、大彻大悟,演员通过唱念做表的配合赋予了人物独特的气质与个性。其二,该剧的舞台呈现融合了历史的厚重和昆曲的细腻,恢弘大气与细致生动并重。就表演而言,该剧加入了《浣纱记》的“打围”一折,经典的唱腔和唱词既展现出吴王打围出行的威仪和气势,又凸显了对昆剧传统的继承。剧中武戏虽然不多,但恰到好处,通过群戏同台的设计表现了战争的大场面,招招精彩。就舞美而言,该剧服装造型精致华美且贴合人物形象。如勾践夫人雅瑜的服饰前期虽落魄但不失得体,后期虽尊贵却不肆张扬,主色均选用水墨淡蓝,给人以大气温婉之感;而两位美人的服饰颜色艳丽、珠翠繁琐,极尽娇嫩柔美。精美华丽的服装配饰,搭配质朴简洁的舞台布景,彰显质感。就音乐而言,该剧对于打击乐的运用十分巧妙,鼓点节奏丰富,契合演员的动作和表情,对于烘托气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部新编历史剧目,该剧在“守正”上可圈可点,“创新”上还略有不足,部分剧情设计稍显“别扭”。一是某些人物形象的设定和当代价值观存在冲突。如安排雅瑜在勾践胜利后自尽、借雅瑜歌颂中国女性三从四德的品质,不符合当代的平权意识;勾践对于“平凡民女,何来大义”的质疑,更是与当代“女子能顶半边天”的价值观相违背。二是该剧虽然名为《浣纱记·春秋吴越》,实则故事里并没有“西施”这一《浣纱记》的主人公,导致一些观众可能会在观剧时产生疑惑。既然是昆剧新编剧目,个人感觉换个题目也许效果会更好。


救风尘

《救风尘》全名《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是元代戏曲名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恶棍周舍骗娶宋引章后又加以虐待,宋引章的结义姐妹赵盼儿巧设计谋将其救出的故事。

刘圣伟
时值第八届中国昆剧艺术节,9月26日晚,北方昆曲剧院新创剧目《救风尘》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上演。《救风尘》全名《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是元代戏曲名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该剧讲述了风尘女子赵盼儿智救被恶少虐待的姐妹宋引章的故事。遵循“尊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创作理念,用现当代的审美诠释经典故事,既在于昆剧演绎的翻新,如明快的节奏、通俗的语言、诙谐的情节;舞美的现代化设置也为这部剧的改编锦上添花。
传统昆剧的舞台布景较为质朴,一桌两椅、帐子布围最是常见。此版《救风尘》,打破传统的视觉平面,用幕帘、高柱、栏杆等装置将舞台立体化,充分展示出盛世的繁华和尘世的浪漫。以帘作屏,以柱作隔,形成多重景深,推进情节的同时,给人物舞台动作的表现和情感外露的表达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例如第一回中安秀实躲在帘幕后听到宋引章与赵盼儿的对话,通过灯光和纱帘的配合,帮助演员不用台词、放大细微的动作,将人物内心的震惊、沮丧传递给观众,极大的丰富了表演的层次。
现代舞美手段构建空间时,与传统昆剧高度程式化的表演从根源上存在一定的矛盾,所以在大多数昆剧舞台中鲜少见到高科技手段和剧场式演出布局,而《救风尘》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例如其中“风雪夜奔”的片段,采用了动态投影的雪夜作为背景,配以女主角扎实的功底,将原本单调的舞台变得细腻灵动,不禁令年轻观众眼前一亮。
这些现代化的尝试,为经典剧目增添了更多的可看性和娱乐性的同时,也为传统戏剧如何增加观众缘带来了的新思考:或许一味的“化简为繁”对继承传统弊大于利,那如何从艺术性和观赏性中取得一个平衡点,既能顺应现代人的审美,又能将戏曲的精华最大化保留?如何借用新兴技术,带领戏剧突破重围,在当下碎片化娱乐语境中收获更多关注?在于故事,在于演绎,在于舞美,更在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咨询电话:025-84699068 |  地址:南京市秦淮区中山南路89号江苏文化大厦8楼
版权所有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版权申明 | 苏ICP备13059485号-1 | 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7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