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论坛 | 宋长善:为了我们拥有和平,他们选择“一身血,两脚泥”的路——《志愿军:雄兵出击》观后

发布时间:2023-10-16 10:35:00

为了我们拥有和平,他们选择“一身血,两脚泥”的路——《志愿军:雄兵出击》观后


文 | 宋长善


2023年国庆期间,由陈凯歌执导的抗美援朝战争大片《志愿军》三部曲首部——《志愿军:雄兵出击》正式在国内上映,让我们重温了73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那场誓死不退的立国之战。在那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斗中,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在异国他乡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鸭绿江断桥曾经见证了无数英勇的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奔赴他乡,保家卫国,也记载了那段抗美援朝战争的峥嵘岁月。瞿秋白烈士曾说“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厉害,请勿撕破我的历史。”尽管战争的硝烟已散,我辈不但应谨记那段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而且应从中汲取砥砺奋进的磅礴力量。

《志愿军:雄兵出击》改编自兰晓龙的小说《战与祀》,该片以志愿军群像为主线,主要围绕决策出兵及入朝后第一、二次战役展开叙事,生动地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在各条战线上保家卫国的英雄儿女为求独立、自主、幸福所做的努力与伟大牺牲,其中首战两水洞、奔袭三所里和龙源里、鏖战松骨峰都是抗美援朝战争中赫赫有名的关键战斗,也是本部影片主要呈现的战斗场景。本部影片主要有以下几个看点。

一是采用全景式人物群像的叙述方式。与之前同类战争题材的《金刚川》《长津湖》等选择在历史横断面上一个小切口、小视角呈现有所不同,《志愿军:雄兵出击》首次尝试采用全景式、多线程叙事来还原抗美援朝战争,它所承载叙事难度和情节容量要高于之前以局部战争为主线的同类型影片。本部影片主要围绕高层决策出兵、志愿军初入朝鲜的几场战役展开叙事,分成了政治外交线、战场线,并将文戏、武戏穿插进行。该片除了将抗美援朝战争的起因从中国、朝鲜和美国三方视角展开以外,还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志愿军司令部、军长、师长、团长、连长、排长、普通战士等多个角色的群像进行叙事,试图全景式地展示处于那个时代的人们如何在这场战争中燃烧自己的生命。电影中出现有名有姓的真实历史人物就达30多个,每个人物都是宏大叙事的一部分,每个人的故事都值得拍一部电影,所以观众观看这部电影带入的并不是某个人,而是带入那个时代的先辈们如何救亡图存。可以说,这是一部没有塑造绝对主角的电影,因为有如此众多的群像交替轮番上场,但是当观众把影片中所有角色全部在脑海中汇总的时候,会出现一个叫志愿军的主角。此外,影片还展现了没有硝烟的外交战线,这是一个全新的战场,也是新中国首次在国际上亮相。通过外交战线的文戏不仅可以让观众看到新中国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还能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必要性。

二是虚构军事观察员的角色串起各个历史场景。与电影《长津湖》相比,本部影片虚构了志愿军司令部高级参谋李默尹(辛柏青 饰),这个军事观察员的角色很有创意。之前的同类型题材电影《长津湖》在安排7连的作战任务时,想把什么内容都装进去,但这在逻辑上是存在矛盾的。比如7连在总攻前把电台送到了志愿军司令部;长津湖战役正式打响后,7连首先参加了新兴里的战斗;紧接着,7连又参加了围攻下碣隅里的战斗;最后,7连还要承担炸水门桥的任务,也就是说几乎所有战斗7连都要参与。尽管影片是想通过7连的视角来展现整个长津湖战役,但是实际上这样安排不但极度架空了历史事实,且逻辑上也不合理,因为一方面,一个连队无法在同一时间段被安排这么多的作战任务,另一方面,长津湖战役是不同的部队一起打的。反观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在这个问题上处理得比较巧妙,影片通过虚构了历史上并不存的李默尹这个军事观察员角色,让其串联起历史上各个真实的战斗场景。于是观众看到他可以作为一名军事观察员出现在抗美援朝的第一场战役两水洞战斗中,他也可以跟着江潮(黄晓明 饰)的113师飞插三所里、龙源里,他还可以跟随范天恩的335团3连鏖战松骨峰。李默尹这样一个虚构的军事观察员角色实际成了观众的眼睛,带着观众走进了一场场战争,见证了不同志愿军战士的成长与牺牲。

三是真实还原了历史史实。影片展现了抗美援朝从决策到开始出兵,再到一些著名的战役、外交战线,均按照时间节点一一展现了出来。两水洞战斗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打响的“第一枪”。1950年10月25日,第40军第118师在两水洞地区采用“拦头、截尾、斩腰”的战法发起攻击,经过数小时激战,取得了志愿军入朝作战首战胜利。第二次战役中,38军113师奉命攻打德川,由于天气寒冷,为了防止战士们被冻伤,师长江潮命令所有志愿军脱下棉裤蹚过大同江。113师攻下德川后又收到上级命令,要求他们在14个小时内急行军72.5公里(直线距离)抵达三所里,切断美军退路。这是一场超越人体极限的强行军,沿途多是崇山峻岭,道路崎岖不平,行军途中不断有战士累死,但113师却并未放慢脚步,途中还遭遇美军侦察机巡逻,被113师机智化解,最终113师338团比机械化部队的美军早5分钟抵达三所里,创造世界轻步兵史上至今无人能破的行军记录,38军也因此获得了“万岁军”荣誉。第三场战役鏖战松骨峰,38军112师335团1营3连受命于松骨峰阻击美军,最终3连以百人之力,成功阻挡美军十几个小时。松骨峰阻击战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壮烈的战斗之一,负责阻击的3连最后只剩下7个人,作家魏巍根据这场战斗写出了战例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除了历史战役的真实还原外,影片还1:1还原了战场上使用的飞机、坦克等重型武器,400多个场景,超10万个道具等。此外,伍修权在联合国大会上的文戏不管是会议室座椅的设计还是会议桌上的名牌等也都是根据史料逐一复刻而成,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当年的联合国会议现场。

四是注重细节刻画。毛岸英(魏大勋 饰)在出发朝鲜前去向父亲告别,但是在会议室外看到父亲正在开会,不忍心打扰父亲,于是隔窗望向父亲的眼底里充满了中国式父子内敛的关怀,而后来毛主席(唐国强 饰)在得知毛岸英来向自己告别时,眼神中既充满自豪又有不舍,并说“儿行千里,做父亲的怎么能不担心呢”。毛主席和彭德怀(王砚辉 饰)见面那场戏,毛主席主张打,很多人犹豫,但彭德怀神情异常坚定,对毛主席说“自从上了井冈山,有你的红旗所向,就有我的陷阵冲锋”,充分表现出了彭德怀忠于党、敢打硬仗的优良作风。伍修权(张颂文 饰)在联合国的文戏中有几处细节也很值得关注。在进入会场前,他让唐笙(章子怡 饰)务必帮他仔细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牌子拼写是否正确。这个细节的刻画也让观众觉得很感动,因为新中国有了全新的名字,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世界大会上,一定要写对,如果没写对一定要重新拼写,新中国从此不容轻视、不容侮辱。伍修权在首次发言时,有一个黑人鼓掌叫好,然后很快被旁边的白人叫停了,这个黑人确有其人,叫做戴波伊,尽管这只出现了一秒,但也可看到其细节程度。此外,伍修权在会场发言和松骨峰战役交叉进行,呈现出前线战士每开一枪、中国代表团发一句言的表达模式,这样的细节处理让观众直观地明白了这个世界没有公平可言,我们得到的尊重是无数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我们今日的和平与盛世是那一代人用枪杆子打出来的。最令观众动容莫过于彭德怀大骂38军军长梁兴初(王骁 饰)的那场戏。38军因延误战机而导致美军逃出志愿军的包围圈,彭德怀责问梁兴初为什么没有按时完成作战任务。影片中梁兴初的解释是未能按时抵达熙川发动进攻是想做好充足准备,尽量减少部队伤亡,“明明都打到新中国,看见好日子了”。这种感性的回答是对志愿军的精神关照,也更能引起观众共情。彭德怀回复梁兴初:“你我生在这个时代,牺牲是我们一定要付的代价,你不付,儿子付,孙子付,我这辈子人,一身血,两脚泥,还是我们付吧”,这也侧面回答了志愿军入朝作战“为谁牺牲”的问题。

当然,《志愿军:雄兵出击》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代入感不足,节奏太快。影片把这么多人的故事融合在一部电影里,有些历史角色出场时间就会被压缩,导致部分个体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够清晰、丰满,电影的观感更像是记录片而不像是人物故事片,这是电影作出的取舍,也是稍显遗憾的地方。其次,在叙事上稍嫌冗长。如在影片的开头部分,花了约半个小时详细展现了我国为什么出兵朝鲜,实际上近些年关于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拍了很多,观众对于我国出兵朝鲜的原因大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这部分文戏如果能适当简略一点可能会更好。再次,在美军形象塑造上呈现脸谱化的特征。看完影片,观众会发现美军好像除了武器先进外,大多被塑造成又蠢又怂的形象,表现出狂妄、急躁、惊恐三种情绪,缺乏如沉着、冷静、敏捷的基本军事素养,难以充分反衬志愿军的英勇、无畏、智慧。比如“联合国军”总司令、五星上将麦克阿瑟认为中国没有胆量出兵,尽管美国陆军副参谋长李奇微向麦克阿瑟报告朝鲜战场上发现了大批中国士兵,但是骄狂的麦克阿瑟却认为中国仅是“象征性出兵”,继续催促美军部队继续向北推进。实际上麦克阿瑟的骄狂并不是愚蠢与无知,而是有判断依据的,但影片未能充分展示出来,给观众一种麦克阿瑟就是单纯的骄狂与无知的感觉。假如影片中能增加一段麦克阿瑟和李奇微的对话,麦克阿瑟告诉李奇微,美军的侦察机白天频繁地在朝鲜上空进行巡逻侦察并未发现任何中国士兵进入朝鲜的迹象,所以朝鲜战场上不可能存在大批的中国士兵,那么既能体现美军高层的作战计划是有判断依据的,又能反衬志愿军隐蔽入朝作战面临的巨大挑战,更能反衬志愿军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和非凡的智慧。不过总体上看,《志愿军:雄兵出击》虽然有点小瑕疵,但是瑕不掩瑜,其在本质上依然是一部具备情感深度、人文关怀的战争片。

咨询电话:025-84699068 |  地址:南京市秦淮区中山南路89号江苏文化大厦8楼
版权所有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版权申明 | 苏ICP备13059485号-1 | 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735号